■閱讀提示

近期,在E藥經理人·微解藥首屆生命科學直播節上,榮昌生物首席醫學官何如意受邀參與訪談,研判中國醫藥創新現狀與未來“打法”,以下為何如意博士的精彩觀點。

微信圖片_20220623112400.jpg

“未來幾年,中國醫藥創新將迎來下一個高光時刻”,盡管近期醫藥行業出現了大幅波動,但是榮昌生物首席醫學官、CDE原首席科學家何如意認為,中國醫藥行業尤其是創新藥,還處于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,他對“中國醫藥行業還是非常、非常樂觀”。

在何如意眼中,如果將2015年藥審改革視為上一個周期的起點,那么至今以來,中國醫藥行業最大的成績,是上市了一系列的創新藥,它們不僅提高了患者的用藥可及性,也更高水平的滿足了老百姓的臨床需求。同時,這7年多來,中國醫藥產業鏈獲得了大幅提高、補充,也培養了大量的行業研產人才,期間中國醫藥行業的臨床試驗不斷規范、提高,具備了與國際對話的基礎。

面對當前的行業周期震蕩,何如意建議企業,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做調整。“不一定是調低目標,但是至少要調整自己方向”,無論是biotech公司還是傳統公司,“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活下來,然后再去考慮怎么活得更好”。

另外企業的產品管線不能像以前那樣越寬、越多、越長越好,而是必須將有限的資金集中在優勢產品上,先活下來,然后提高自己的技術平臺競爭力。

第三,面對中國創新藥市場回報并不理想的現實情況,不能抱怨,要調整方向,瞄準國際化。

何如意認為,未來5-10年,中國醫藥創新市場的國際化仍是最主要的發展方向之一。

目前,中國企業在國際化上整體上還處于摸索階段。何如意建議企業,在研發國際化方面,要精打細算、長遠布局、注意合規,通過與監管機構的溝通來調節自己的研發策略。

“一定要盡早做規劃”,如果產品具有全球專利權,那么從最開始的臨床實驗設計,甚至是產品未進入臨床之前,就進行相關布局。例如,腫瘤產品的研發涉及靶點檢測、體外診斷,這就要求企業保證國內外的檢測標準一致。在臨床試驗開展方面,“引入國際多中心概念越早越好?!辈贿^從費用及臨床把控難易程度來看,何如意建議,企業可以考慮將早期試驗在中國進行,二期臨床之后加入美國或者國際臨床基地,以便于將試驗數據與國際公司進行交流。此外,企業要加強與國際監管機構溝通,并且交流時一定要有會議記錄,要理解國際監管機構要求的背后邏輯,理解他們的臨床需求并制定國際研發策略。

經過這一輪周期之后,何如意表示,相信行業內同質化的情況將會一定程度緩解,堅持下來的企業,無論是biotech還是big pharma公司,都會在產品管線上有較大的升級。放眼未來,中國創新藥研發在患者的臨床入組、臨床試驗成本方面的優勢將會保持,但是中國醫藥創新也離不開更加完善的創新生態環境。生態環境的打造離不開政策的持續性和協調性,它不僅僅需要藥品監管部門的努力,也要遺傳辦、倫理、市場準入、國談、醫保等多個部門協同發展,才能為中國創新藥的健康發展營造健康的生態環境。何如意相信,前途是美好的、光明的,未來8-10年,中國醫藥創新將迎來下一個高光時刻。但是成功不是必然的,創新也沒有捷徑,當前需要大家總結經驗,做一些調整,需要大家共同努力,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國家特色的創新之路。


(來源 :E藥經理人)